巍巍拉法山,濤濤松江水,嘎牙河畔是家鄉,蛟河無限美??礈婧IL?望藍天碧水,賞紅葉醉人,迎瑞雪紛飛,青山綠水話蛟河,家鄉無限美……”這是蛟河老藝人王紹余先生為群眾演出時的一段唱詞。伴隨著歲月的長河,活躍在蛟河這片黑土地上的這支梨園隊伍,已然走過了70余年的發展歷程。
--1934年,蛟河成立了最早的梨園“蛟河戲園子”主要演出評劇、京劇、河北梆子等劇目,每年演出300多場.
--1945年光復后,蛟河戲園子由政府接管,成立“蛟河群眾劇團”。這個時期排演了《血淚仇》、《花自芳》、《逼上梁山》劇目,鼓舞軍民幸福不忘毛主席,翻身不忘共產黨。
--1951年6月成立蛟河縣評劇團。配合形式演出了《塞北風》、《解放的鐘聲》等京劇、評劇、河北梆子一百多個劇目。
--上世紀60—70年代,成立蛟河文工團,學習烏蘭牧騎精神,上山下鄉背行李送演出,在百姓家住火炕吃派飯、給老鄉打水掃院子,每年演出300多場。當時就提出口號:到農村去,扎根農村。
--進入80年代后,改為蛟河市藝術團。進入90年代以來,每年完成80場文藝下鄉任務。
韶光彈指,斗轉星移。70年的風風雨雨,德藝雙馨、薪火相傳。傳承者理想,延續著青春的芳華,創作了-部部繪炙人口的文藝作品。吉劇《鐵叉山下》,話劇《天職》、《工會主席》、《旗幟》、評劇《奇冤義膽》,最終把蛟河市藝術團推向了全國服務基層、服務農民先進集體。
如今,生活在這片黑土地上的一代又-代的戲曲工作者,以對人民的赤誠之心,對事業的執著追求,初心不改、失之不渝,猶如不惜的火種,激勵著他們永遠做黑土地上的“紅色文藝輕騎兵”。